石油装备业要走高端创新之路
我国已经是石油装备业大国,但还称不上强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科技创新,走高端发展之路。
访谈人名片
顾心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油装备专家,现任胜利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他长期工作在石油工程技术、设计研究的第一线,设计发明了链条抽油机和齿条抽油机,主持研制了“胜利1号”我国第一艘浅海坐底式钻井船和“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研制了液压蓄能修井机。1992年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
记者:顾院士,近年来,我国石油装备业发展迅猛,成绩有目共睹,您认为目前我国石油装备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哪里?
顾心怿:宏观的具体数据我不太掌握,但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加,我国石油装备业发展势头强劲,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早年工作的时候,国内什么石油装备都制造不了,早期是从苏联进口,后来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但现在基本上都实现国产化了。应该说,从量上看,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石油装备业大国。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石油装备业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还不能算是世界强国。我们在很多方面,比如在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上,在装备的制造水平和质量上,在深海的石油装备上,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实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现在我们能制造很多类型的钻机,但好钻机的动力机都是进口的。这些都是我国石油装备业的短板。
发展的主要瓶颈,我觉得在于现在企业、院所对石油装备的重视还不够。现在普遍对勘探开发都很重视,但对石油装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搞好勘探开发,首先就要搞好石油装备,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没有高精度地震勘探设备,就没办法把地下情况摸得这么清楚。没有超大、超深的钻采设备,就打不到地层深处的油藏,采不出深处的原油。没有“海洋石油981”这样的高端装备,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就没办法向水深3000米的深海挺进。
所以,我们不是为了装备本身而搞装备,而是为了勘探开发。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石油企业都在向油公司转型,机械设备等专业都已剥离主体,这就可能使装备生产商不能紧密配合勘探开发的具体需求,从而导致装备对油田的适应性滞后。
我认为,油公司可以不搞机械设备,但一定要形成企业和生产商充分结合研发装备的机制,就是企业提要求,与生产商根据需求合作研发,进行现场试验,再不断改进提升,最终形成适合油田需要的装备。比如,现有抽油机泵深只能下到4000米,但有的油田需要能下深到5000米,我们就结合需求来研发,现在已经设计制造完成样机,正准备做现场试验,希望能满足深抽生产的要求。
此外,国内石油装备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厂家很多,但大都集中在低端,造成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厂家恶性竞争。石油装备还是应该向高端走,扩大新领域,做大市场“蛋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记者: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您如何看待学习模仿先进科技与自主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怎样更好地做好科技创新?
顾心怿: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待。首先,学习模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是简单模仿,因为单纯仿造不可能比原来的更好。必须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消化吸收就是学习先进科技的精华精髓,真正掌握后,再根据自身情况的特点和要求,从方法上、结构上、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再创新,形成更好的产品。
其次,石油装备的自主创新其实也不可能什么都是独创的,也必须吸收借鉴前人或别人的先进经验,现在大都是在以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即使机构原理是独创的石油装备,也要借鉴前人早已发现的各种机械原理和前人早已创制出来的各种机械零件。
我认为学习模仿先进科技与自主研发创新,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前进一步。不同的是,自主创新的层次更高,技术提高更多,在机理、结构等方面的发明和改变更大。比如我主持研制的“胜利1号”浅海坐底式钻井船,虽然在国内是前人没有的,但也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上进行的创新。“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这个是完全的自主创新,但里面也借鉴了很多前人的先进技术。液压蓄能修井机,也是前人没有的创新,可是里面用到的各种阀、液压原理等也都是学习前人的。至于链条抽油机,我设计发明后被美国学习过去改成皮带机,这次是国外学习消化吸收中国的创新,我很为之自豪。现在正在研制的能够下深5000米的抽油机,就不是单纯在量上做大,而是连核心的机构原理都变了,是一项全新的专利,因为量变积累一定程度到质变才能有大的进步。
现在科技界有个不太好的现象,就是急功近利,没有经过刻苦努力、长期坚持,就想很快有很大突破,这是不现实的,其成果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搞科研就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十年都不算长的,有的要坐几十年。我设计发明的链条抽油机的原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用。我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液压蓄能修井机时,当时有的同志不理解,现在也都认识到这种把能量综合利用的设备好处,也开始批量生产了。
科学家有战略科学家和战术科学家,战略看宏观,战术就要解决具体的事情。我就是搞战术的。我觉得,要解决具体问题,就要针对生产需要搞创新。在基层、在生产现场,可以接触很多具体的事物,不断触发出新的思路和灵感,所以50多年了,我一直在胜利油田工作。我今年虚岁已经78了,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继续创新。
记者:现在石油装备业发展机遇很好,国内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同时油企也加快“走出去”步伐,将带动石油装备业与国际同行深度竞争合作,您认为我国石油装备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顾心怿:现在石油装备业确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觉得今后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向高端发展,过去做不到,现在不仅能做到,还要做得更好。此外,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在油田生产很大一部分成本是用在能源的消耗上,而多花钱多耗费能源也带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所以要研发高效的绿色设备。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大部分的装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现在随着美国制造业外移,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很多钻机、工具、管材都大量出口,实现“走出去”,销往国际市场。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不能都出口一些一般产品,外国可以很轻松地扣个倾销的帽子再加税一卡,出口马上就亏损了。所以,我们要出口高端、高附加值的装备,就是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办法不要你的,这才能提高竞争力。
要把握好机遇,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过去强调效益,现在要强调通过创新创造更大的效益,从效益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关于创新,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但是在思想上还不够解放,冒险精神还不够。搞前人没有的创新一定是有风险的,想一次就创新到位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就非常敢于冒险,他们很多科技研发出来,中国才跟风,但往往等过些年我们赶上国际水平了,人家又有新的创新了,我们永远是当“老二”,石油装备也存在这个问题。
焦裕禄同志曾经说: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我一生热爱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前人没有的。搞这样的创新很苦很累,有时也不被人理解,可能被认为是好高骛远,但这么多年下来,我无怨无悔。所以国内科研界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既要提倡科学严谨,也要提倡在科学设想基础上探索新事物的冒险精神,这样才能使我国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世界石油装备业的强国。